八月的章丘,暑气未消,走进普集街道井泉村,白墙黛瓦间跃动着“清廉如水”的彩绘,新铺就的南大街尽头,一汪碧波荡漾的景观河取代了旧日杂乱。三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蚊虫乱飞,如今成了村民晚饭后散步聊天的寻常去处。而在不远处的水坡村,修缮一新的塘坝围墙坚固矗立,曾经坍塌渗漏的水渠如今流水潺潺,成为村中一道亮丽风景。这些变化,都源于普集街道“幸福家园”村社互助工程的生动实践。 支倩倩报道 三年三变:小村庄从“脏乱差”到“洁净美” “以前这路坑坑洼洼,东大池堆满垃圾,2023年以来,村两委每年干一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,咱信得过!”普集街道井泉村村民毕于祯指着崭新的中心大街感慨道。这句朴素的评价,道出了井泉村“幸福家园”工程三年蝶变的深层逻辑。 三年前,东大池改造和中心大街提升作为首批项目获得村民全票支持。当杂乱的池塘变身村中地标,信任的种子开始萌芽。第二年,南大街改造提上日程,村两委做出了关键决策:不只“修好看”,更要“有内涵”。他们将廉政文化巧妙融入各条大街小巷,在墙面绘制廉洁标语。“路好走了,心里也亮堂了!”村民的赞叹背后,是环境美化与精神滋养的双重收获。 最令人惊叹的是8月底将贯通的景观河工程。“以前这里污水横流,夏天蚊虫乱飞。现在成了大伙最爱来的地方!”普集街道井泉村党支部书记于仁民说,这些变化凝聚着村民的心血——有人捐出闲置建材,有人主动出工出力。三年间,井泉村实现了从“脏乱差”到“洁净美”的华丽转身,更涵养出“乐善好施、奉献爱心”的村庄精气神。 爱心燎原:九旬老人烧水壶里的乡情力量 当井泉村描绘幸福图景时,水坡村正面临一场安全危机。村里的塘坝因年久失修,围墙多处坍塌,宛如悬在村民头顶的“定时炸弹”。毗邻菜园的水渠也千疮百孔,漏水问题让农田灌溉雪上加霜。 “当时站在坍塌的塘坝边,心都揪紧了。”水坡村负责人袁娜娜回忆。当3.98万元的修缮资金成为拦路虎时,“幸福家园”项目如及时雨般降临。袁娜娜带头捐款,并在村民微信群发出倡议:“修的是塘坝,护的是咱自家老小的平安!” 捐款热潮瞬间席卷全村:白发老党员揣着省吃俭用的积蓄赶到村委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连夜转账支援,最终捐款率高达90%,自筹金额达22050元。最动人的是90岁的宋爱英奶奶,她每天颤巍巍地为工地送来烧好的水。“修塘是积德的事,我老了出不了力,烧壶热水表表心意。”老人的壶里,沸腾着最质朴的乡里乡亲。当新砌的围墙稳稳护住塘坝,安全隐患化作美丽风景,水坡村在危机中淬炼出更坚韧的村庄凝聚力。 普集路径:慈善网格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井泉村的蜕变与水坡村的突围,共同勾勒出普集街道“幸福家园”村社互助工程的创新路径。2023年以来,街道以党建为引领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创新打造“拾光聚力·无微不至”慈善+网格品牌,在物质生活、精神文明、公益事业等五大领域精准发力。 “我们村干部深入群众调研,广泛征求群众意见,策划提出项目。根据各部门的职责,针对项目内容进行论证,确保项目源于民需。”普集街道党工委委员、武装部部长赵安经介绍。科学的项目机制让慈善资源精准滴灌:2023-2024年,街道共实施幸福家园项目160个,募集资金630余万元,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让“幸福普集”可感可触。2025年普集街道接续奋斗,再募资金287余万元、实施项目70个,进一步巩固幸福家园建设成果,争做“幸福家园”村社互助工程示范标兵。 夕阳西下,井泉村的景观河倒映着晚霞,水坡村的塘坝见证了村民菜园子的大丰收。在普集街道,一口塘、一条渠的变迁背后,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当慈善力量穿透网格、村社激活内生动力,“幸福家园”便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。它写在每一块自愿捐出的建材中,融进老人递上的热水中,更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集体记忆中——那是由无数“小我”心意共同铸就的、可知可感的幸福密码。 |